作者顾景舟简介
顾景舟(1915年10月18日~1996年6月3日原名景州,受艺友提议谓"艺海一景舟,鼓足风帆,勇往直前”。
早年曾用艺名"曼唏,武陵逸人,荆南山 ,瘦萍,”晚年受用"壶叟,老萍”。少年就读于蜀山东玻书院,随校长吕梅笙研修古文。
18岁时,因战事家道中落,遂承祖辈,随祖母邵氏 陶从艺并博鉴古今
紫砂制陶名著吸取前人精华, 着自身的文学素质,初出之 ,才华 露, 就一手扎宝的制壶技艺, 身于壶是家之列。
20岁左右,曾 上海古不动声色 商郎氏艺苑聘请,
仿古作陶。每遇 代名作反复揣摩,悉心研究,所制作品兴博器相比,就技艺有过之无不及。
1942年,窑场一片萧条,其甘于清贫,一面制作经营紫砂,以维持生计,一面专心研 以充实自身。曾一度在上海 准陶瓷公司
雕塑制模室任
技师,从 土到成品,掌握了一整套陶瓷工艺知识,"曼唏陶艺”成为人们争相觅取的珍品。
1945年后,与 上书家吴湖帆,江寒汀,唐 ,王仁辅来楚生交往茂甚密,经常切磋陶艺合作艺品,传世今,珍如拱壁。
1948年,由江寒汀作书,吴湖帆写诗的<<
石瓢壶>>,简洁明快,宜书宜画,讲究线条的流畅舒展, 衡比例的谐调秀丽给人以整形象大方, 素,便利,实用之感。
1954年10月,和紫砂从业人员一起组织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紫砂生产工声的兴建筹建工作。
1956年,被授予工艺美术艺人 号,为紫砂成型技术辅导员。
同年兴来厂 带队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高 的教授切磋交流互相学习,结为知友,共同完成<<提壁茶具>>报创作。积参兴紫砂成型注浆,辘 车的布置工作,设计了一批大型餐具及高档花盆。
1960年, 为提高紫砂技术,指导打样设计改进紫砂专用工具,练兵 艺,从而整个紫砂生产水平向精益 进。
又访遍北京,上海,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等地博物馆,寻觅珍品,鉴定品评。
并与中国许多教授如高壮,冯先铭,孙文林,刘汝醴;书家传抱石,陈之佛,亚明; 陶瓷科学家刘秉诚,李国祯等进行广泛的交友, 为中国陶艺事业的发展积奔走。
1975年起,为揭开紫砂文化之谜, 多次配合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馆的教授,跑遍宜粉地区古窑址,开展发掘研究工作,对野羊角山宋代窑址进行认真考证。对紫砂陶的历史沿革,名人情况, 古陶鉴定,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先后发表数十万字有关紫砂陶艺的论文。有关紫砂的 书刊都聘其为艺术顾问。
1980年,在他的支持及参与下,专门建立“紫砂特艺班”。 按香港收藏家罗桂样先生的供样,复制历史名作,并挑选 工艺师和高工艺师每周为特艺班学员上课,奠定了紫砂技术 水平跃上新台阶的基础,为整个紫砂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写下了 光辉灿烂的一页。
1981年香港第六届亚洲艺术节上“紫砂特艺班”的这批作 品大展紫砂陶艺雄风。同时,顾景舟在港为罗桂祥博士、紫砂 陶艺收藏家加冕,为收藏的两百件藏品作出鉴定,并开办紫砂 陶艺讲座。他的博学,对作品的精辟分析,绘许多的学者 和鉴赏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顾景舟曾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人的接见。他的作品受到国内外同 仁的高度评价。
“
宜兴紫砂”被评定为质量银质奖后, 他又亲自设计指导一批紫砂,参加全国性的展评活动,促 使“方圆”高紫砂茶具被评定为“金质奖”。
1985年, 他担任宜兴紫砂研究所所长,积引导技术人员参加出国展览, 并亲自撰写文章、图册,亲手制作作品,将紫砂艺品从商品化 宣传上升到艺术品的文化层次。
1989年赴香 港办展之际,他为紫砂陶艺爱好者又作了专题讲座,并参加评 奖活动,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一紫砂陶艺更加发扬光大。
1992年,在宜兴第三届陶艺节紫砂国际文化研讨会上,他 发表了《紫砂陶史概论》。他的精辟论述,受到紫砂陶艺界人 士的好评,他在垂暮之年,将自己一生几十年的创作实践经验 总结归纳,亲自编著《宜兴紫砂珍赏》巨著,由香港三联书店 出版发行,在紫砂陶史上又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顾景舟穷毕生 精力于紫砂陶艺,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并带领几代人为紫砂 事业增光添彩。他以博大的胸怀,精湛的技术,在紫砂发展史 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不傀为一座重要的里程蹿。
正如美 术大师亚明先生所评:“紫砂始于明正德,今五百年,高手 不过十余人。顾兄景舟当为近代大师。顾壶可见华夏之哲学精 神、文学气息、绘画神韵。”